首页 >
行业动态 > 【三嗪COF】微孔富氮共价有机骨架的合成及其在CO2捕集中的应用
【三嗪COF】微孔富氮共价有机骨架的合成及其在CO2捕集中的应用
摘要:
北京大学邹如强和南洋理工大学赵彦利等报道的本篇文章(Chin. J. Chem. 2014, XX, 1—5)中成功合成了一种基于亚胺的氮富集共价有机框架(N-COF),使用两个三角形构建单元在溶剂热反应条件下合成。通过气体吸附实验研究了所得微孔氮富集COF的吸附性能,结果表明,经过活化的COF材料在1 atm和273 K条件下对CO2和CH4的吸附能力分别为61.2和43.4 cm³•g⁻¹,显示出其在选择性气体捕获和分离中的应用潜力。
研究背景:
1) 随着全球变暖问题日益严重,CO2作为主要温室气体之一,其排放量的减少已成为全球性的挑战。
2) 目前,CO2的捕获和储存技术(CCS)以及将CO2转化为有用化学品的催化剂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。
3) 本文作者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,提出了一种新的氮富集COF材料的合成方法,并通过实验验证了其在CO2捕获中的高效性能。
实验部分:
1. N-COF的合成:
1) 将2,4,6-三(4-氨基苯基)-1,3,5-三嗪(1,70 mg,0.2 mmol)和1,3,5-三甲醛苯(2,48 mg,0.2 mmol)置于25 mL Schlenk反应瓶中,加入1,4-二氧六环和间三甲苯的混合溶剂(10 mL,比例为10:1,体积比)并超声10分钟。
2) 然后加入6 mol/L的乙酸水溶液(0.75 mL),通过三次冷冻-泵-解冻循环除气,最后密封反应瓶,在120°C下加热72小时。
3) 通过离心收集沉淀,用无水四氢呋喃洗涤三次,然后在150°C下真空干燥24小时,得到黄色粉末,产率为90%。
2. CO2吸附实验:
1) 将N-COF样品在1 atm和273 K条件下进行CO2吸附等温线测试,使用自动吸附仪器进行测量。
2) 样品在测试前在120°C下真空干燥8小时,以确保样品的活化。
3) 测试结果显示N-COF对CO2的吸附能力为61.2 cm³•g⁻¹(1 atm,273 K),对CH4的吸附能力为43.4 cm³•g⁻¹(1 atm,273 K)。
分析测试:
1. 样品形态学表征:
- 使用JEOL JSM-6340F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(SEM)和JEOL JEM 2010透射电子显微镜(TEM)观察N-COF的形态和结构。
2. N2吸附-脱附等温线:
- 在Quantachrome Autosorb-iQ2-MP体积气体吸附分析仪上,测量N-COF的77 K N2吸附-脱附等温线,样品在120°C下真空干燥过夜。
3. 表面物种分析:
- 使用Bruker AXS D8 Advance X射线衍射仪(XRD)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(XPS)系统(Axis Supra, Kratos Analytical Ltd., UK)分析N-COF的表面物种。
4. 粉末X射线衍射(PXRD)结果:
- N-COF的PXRD图谱显示了结晶性,主要衍射峰位于2.93°,对应于(100)平面,其他衍射峰位于5.06°,5.77°,7.57°,分别对应于(110),(200),(210)和(001)平面。
5. 比表面积和孔隙结构分析:
- N-COF的BET比表面积为1700 m²•g⁻¹,总孔容为0.84 cm³•g⁻¹,孔径分布集中在1.1 nm。
6. CO2吸附能力测试:
- N-COF在1 atm和273 K条件下对CO2的吸附能力为61.2 cm³•g⁻¹,对CH4的吸附能力为43.4 cm³•g⁻¹,对N2的吸附能力为3.6 cm³•g⁻¹,显示出对CO2的高选择性。
7. 热重分析(TGA):
- N-COF的TGA曲线显示其具有高达450°C的高热稳定性。
总结:
本文成功构建了一种基于亚胺的氮富集COF材料,并通过实验验证了其在CO2捕获中的高效性能。N-COF具有高比表面积、微孔结构和良好的热稳定性,能够在低温条件下实现对CO2的高效吸附。此外,N-COF对CO2的吸附选择性高于N2,显示出其在气体分离中的应用潜力。
展望:
本研究为氮富集COF材料在气体吸附和分离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的视角。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N-COF在其他气体吸附和分离过程中的性能,如H2存储、甲烷捕获等。此外,还可以研究如何通过改变N-COF的结构和功能团来进一步提高其吸附性能和选择性,以及如何实现N-COF的大规模生产和应用。未来的工作还可以集中在开发新的合成策略,以实现对COFs结构和功能的更精细调控,以及探索COFs在能源转换、环境修复和生物医学等领域的潜在应用。
Synthesis of Microporous Nitrogen-Rich Covalent-Organic Framework and Its Application in CO2 Capture
文章作者:Qiang Gao, Linyi Bai, Xiaojing Zhang, Peng Wang, Peizhou Li, Yongfei Zeng,
Ruqiang Zou,* and Yanli Zhao*
DOI:10.1002/cjoc.201400550
文章链接:https://onlinelibrary.wiley.com/doi/abs/10.1002/cjoc.201400550
本文为科研用户原创分享上传用于学术宣传交流,具体内容请查阅上述论文,如有错误、侵权等请联系修改、删除。未经允许第三方不得复制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