+86-21-51987688
首页 > 行业动态 > 【MIL-68(In)】铟基有机框架异质结构用于阳光驱动的 CO₂还原与水氧化协同反应
【MIL-68(In)】铟基有机框架异质结构用于阳光驱动的 CO₂还原与水氧化协同反应
华中科技大学王靖宇教授团队在《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5, 16:2601, DOI: 10.1038/s41467-025-57742-5)中报道了一种铟基金属 - 有机框架(MOF)核壳异质结构 M68N@In-TCPP 的构建及其在全人工光合作用中的应用。该结构通过一锅法合成,利用铟节点与两种有机配体(NH₂-BDC 和 TCPP)的竞争成核与生长,形成 In-NH₂-MIL-68(M68N)核包裹 In - 卟啉(In-TCPP)壳的核壳结构。核壳界面通过共享铟节点保证结构稳定性,同时作为异质结促进光生电荷分离。In-TCPP 壳层提升了 CO₂吸附能力和可见光吸收,而 M68N 核中的 In-O 位点高效催化水氧化。在聚焦阳光照射下,该材料实现了 HCOOH(397.5 μmol g⁻¹ h⁻¹)和 H₂O₂(321.2 μmol g⁻¹ h⁻¹)的高产率,为太阳能驱动的 CO₂循环和化学品生产提供了新策略。

研究背景
1)行业问题
全球 CO₂排放导致的气候问题亟需高效的 CO₂转化技术,而自然光合作用启发的全人工光合作用是实现 CO₂还原与水氧化耦合的关键途径。
现有光催化剂面临 CO₂化学惰性强、水氧化动力学缓慢、电荷分离效率低等挑战,且多数体系依赖牺牲剂或光敏剂,限制了实际应用。
2)研究现状
MOF 因可调结构和半导体特性在光催化中潜力显著,但其单一结构存在电荷复合严重、氧化还原活性位点分离不足等问题。
部分研究通过构建 MOF 基异质结构集成还原与氧化位点,但合成步骤复杂,界面结合不紧密,导致催化性能有限。
3)本文创新
核壳异质结构设计:利用铟节点与不同配体的竞争生长,通过一锅法简便合成 M68N@In-TCPP,实现 In-O(水氧化)与 In-N(CO₂还原)活性位点的空间分离与协同作用。
界面电荷转移优化:共享金属节点形成强界面耦合,构建内置电场促进光生电荷定向迁移,提升分离效率。
无牺牲剂体系:在纯水中实现高效全反应,避免额外添加剂,降低成本并提升环境友好性。

实验和分析
1)材料合成与表征
合成方法:一锅法混合 In (NO₃)₃、NH₂-BDC(快成核配体)和 TCPP(慢成核配体),通过调控配体比例(TCPP:NH₂-BDC=1:9),形成 M68N 核(棒状,10 μm 长)包裹 In-TCPP 壳(纳米片层)的核壳结构。
关键表征:
SEM/TEM 证实核壳形貌,In-TCPP 壳层随反应时间逐渐增厚;
PXRD 显示双 MOF 特征峰,证明晶型保留;
XPS 表明铟价态介于 + 2~+3,存在氧空位(In-O 缺陷),增强活性;
N₂吸附显示 M68N@In-TCPP 比表面积提升,CO₂吸附量达 21.8 cm³ g⁻¹(298 K, 1 bar),为 M68N 的 2 倍。
2)应用性能测试
光催化性能:
室内测试(300 W Xe 灯,λ≥400 nm):HCOOH 产率 121.1 μmol g⁻¹ h⁻¹,H₂O₂产率 119.3 μmol g⁻¹ h⁻¹,选择性分别为 85.4% 和 94.8%,无明显 H₂副产物;
室外阳光测试(1.0~1.3 W cm⁻²):HCOOH 和 H₂O₂产率分别达 397.5 和 321.2 μmol g⁻¹ h⁻¹,STC 效率 0.04±0.003%;
稳定性:25 h 连续反应及 5 次循环后活性保持 91%,结构与组成无显著变化。
3)性能提升机制
电荷分离优化:异质结界面形成内建电场,In-TCPP(LUMO=-0.88 V)向 M68N(LUMO=-0.93 V)转移电子,延长载流子寿命(M68N@In-TCPP 平均寿命 4.39 ns,高于单一 MOF);
活性位点分工:M68N 的 In-O 位点催化水氧化(两电子路径生成 H₂O₂),In-TCPP 的 In-N 位点吸附并活化 CO₂,通过 * COOH 中间体转化为 HCOOH;
光谱吸收增强:In-TCPP 的卟啉单元拓宽可见光吸收(400~700 nm),AQY(420 nm)达 0.16%,为单一 MOF 的 10 倍。





总结
1)开发了一种简便一锅法合成的铟基 MOF 核壳异质结构 M68N@In-TCPP,实现阳光驱动的 CO₂还原与水氧化协同反应。
该结构在无牺牲剂条件下,实现 HCOOH 和 H₂O₂的高产率及高选择性,稳定性优异。
2)首次通过配体竞争生长构建强界面耦合的核壳 MOF 异质结,解决了电荷分离与活性位点集成的关键问题。
无需额外添加剂,在纯水中实现高效全反应,推动光催化体系向实用化迈进。
3)为设计高效 MOF 基光催化剂提供了新策略,有望应用于 CO₂减排与太阳能化学转化;
对人工光合作用体系的开发及可再生能源利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。

Sunlight-driven simultaneous CO₂ reduction and water oxidation using indium-organic framework heterostructures
文章作者:Zhongjie Cai, Hongwei Liu, Jiajun Dai, Bao Li, Liming Yang, Jingyu Wang & Huaiyong Zhu
DOI:10.1038/s41467-025-57742-5
文章链接:https://www.nature.com/articles/s41467-025-57742-5

本文为科研用户原创分享用于学术宣传交流,具体内容请查阅上述论文,如有错误、侵权等请联系修改、删除。未经允许第三方不得复制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