+86-21-51987688
首页 > 行业动态 > 大面积超薄聚亚胺纳米膜的界面合成用于分子分离膜
大面积超薄聚亚胺纳米膜的界面合成用于分子分离膜
摘要:
CSIR-Central Salt and Marine Chemicals Research Institute的Sumit Kumar Pramanik、Santanu Karan&Indian Institute of Science Education and Research Kolkata的Amitava Das等报道的本篇文章(iScience 2022, 25, 104027)中报道了一种通过界面聚合方法制备的超薄聚亚胺纳米膜,用于高效的分子分离。该纳米膜以三聚氰胺和三羟甲基苯甲醛为原料,在室温下通过过渡金属离子催化形成,厚度约为12纳米。实验结果表明,该纳米膜复合材料具有高水通量(约78 L m⁻² h⁻¹ bar⁻¹)、高染料截留率(99.6%)和低盐截留率(NaCl约1.8%),展现出优异的分子分离性能。此外,该纳米膜的制备方法简单、快速,适合大规模生产,为开发高性能分子分离膜提供了新的思路。
 
研究背景:
1.行业问题:传统的分子分离膜技术在分离效率和选择性方面存在局限性,尤其是在处理高分子量和低分子量物质时。现有的聚合物分离膜通常需要高温或长时间反应来制备,难以实现大规模生产。
2.其他学者的解决方案:研究者们尝试开发共价有机框架(COFs)膜,通过调节孔径和化学稳定性来提高分离性能。然而,COFs的合成通常需要高温或长时间反应,限制了其在大规模生产中的应用。
3.本文作者的创新:作者提出了一种基于聚亚胺的超薄纳米膜,通过界面聚合方法在室温下快速合成。该方法不仅降低了制备成本,还提高了膜的水通量和分子选择性。此外,通过引入过渡金属离子催化剂,进一步优化了纳米膜的性能。
 
实验部分:
1.聚亚胺纳米膜的制备
1) 将聚丙烯腈(PAN)膜浸泡在1 M NaOH溶液中,在60°C下水解2小时,制备水解聚丙烯腈(HPAN)基底。
2) 将HPAN基底用去离子水冲洗干净,浸泡在去离子水中至少12小时,直至基底呈中性。
3) 配制有机相溶液:将0.023 wt%的三羟甲基苯甲醛(TFP)悬浮在0.13 wt%的二甲基亚砜(DMSO)中,加入0.061 wt%的醋酸,搅拌均匀后加入99.81 wt%的甲苯,搅拌2小时。
4) 配制水相溶液:将0.1 wt%的三聚氰胺和0.02 wt%的Cu(ClO₄)₂·6H₂O溶解在去离子水中。
5) 将HPAN基底浸泡在水相溶液中30秒,取出后用橡胶滚轮去除多余水分,并在空气中干燥20秒。
6) 将有机相溶液均匀倒在HPAN基底上,分别反应15秒和2分钟,形成聚亚胺纳米膜。
7) 反应完成后,用去离子水冲洗膜表面,室温下干燥20秒,最后在70°C下热处理3分钟。
实验结果:成功制备了厚度约为12纳米的聚亚胺纳米膜,且在15秒内即可完成反应,显示出快速合成的优势。
2.自由支撑聚亚胺纳米膜的制备
1) 在玻璃培养皿中,将有机相溶液(TFP、醋酸、甲苯-DMSO)小心倒在水相溶液(三聚氰胺、Cu(ClO₄)₂·6H₂O)表面,形成液-液界面。
2) 在室温下反应2分钟,形成自由支撑聚亚胺纳米膜。
3) 将纳米膜转移到硅片、金涂层硅片或多孔阳极氧化铝等不同基底上,用于后续表征。
实验结果:自由支撑纳米膜厚度约为12.2纳米,表面平整,无明显缺陷。
3.聚亚胺纳米膜的性能测试
1) 在25°C下,使用交叉流过滤装置测试纳米膜的水通量和分子截留率。
2) 使用0.2 g/L的染料溶液(如亮蓝R、甲基橙等)和2 g/L的盐溶液(如NaCl、Na₂SO₄)作为测试溶液。
3) 测试膜在不同压力(2 bar和5 bar)下的水通量和截留率。
实验结果:纳米膜在水中的通量为78 L m⁻² h⁻¹ bar⁻¹,对亮蓝R的截留率为99.6%,对NaCl的截留率为1.8%。
 
分析测试:
1.原子力显微镜(AFM)
1) 测试结果:纳米膜厚度为12.2纳米,表面平整,无明显缺陷。
2) 原理:超薄的膜厚度有助于提高水通量,同时保持良好的分子选择性。
2.透射电子显微镜(TEM)
1) 通过TEM观测了纳米膜具有连续的结构,厚度约为15纳米。
2) 原理:连续的膜结构确保了高效的分子分离性能。
3.分子动力学模拟
1) 模拟显示纳米膜具有广泛的孔径分布,峰值孔径约为0.5纳米,密度为0.35 g cm⁻³。
2) 原理:高孔隙率和低密度的纳米膜有助于快速的水传输和高效的分子分离。
4.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(FTIR)
1) 纳米膜在1640 cm⁻¹处出现C=O的特征吸收峰,表明成功合成了聚亚胺结构。
2) 原理:聚亚胺结构的存在为纳米膜提供了优异的分子选择性。
5.X射线光电子能谱(XPS)
1) XPS测试纳米膜中检测到Cu₂p和C₁s的特征峰,表明Cu²⁺成功嵌入膜中。
2) 原理:Cu²⁺的存在有助于催化反应,提高膜的合成效率。
6.水通量和分子截留率测试
1) 纳米膜在水中的通量为78 L m⁻² h⁻¹ bar⁻¹,对亮蓝R的截留率为99.6%,对NaCl的截留率为1.8%。
2) 原理:高水通量和高分子截留率表明纳米膜具有优异的分子分离性能。
7.膜的稳定性测试
1) 纳米膜在水、甲醇、乙腈和异丙醇中浸泡24小时后,结构保持完整,未观察到明显降解。
2) 原理:纳米膜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,适合在多种溶剂中使用。
 
总结:
本文成功制备了一种超薄聚亚胺纳米膜,通过界面聚合方法在室温下快速合成。该纳米膜具有高水通量、高分子截留率和低盐截留率,展现出优异的分子分离性能。此外,该方法适合大规模生产,为开发高性能分子分离膜提供了新的思路。
 


展望:
1.进一步优化膜的性能:通过调整催化剂和反应条件,进一步提高纳米膜的水通量和分子选择性。
2.探索大规模生产方法:开发适合大规模生产的制备工艺,降低生产成本。
3.研究膜的长期稳定性:在更长时间和更复杂的环境中测试纳米膜的性能,评估其实际应用的可行性。
 
Interfacial synthesis of large-area ultrathin polyimine nanofilms as molecular separation membrane 
文章作者:Karishma Tiwari, Solagna Modak, Pulak Sarkar, Santanu Ray, Vasista Adupa, K. Anki Reddy, Sumit Kumar Pramanik, Amitava Das, Santanu Karan 
DOI:10.1016/j.isci.2022.104027 
文章链接:https://www.cell.com/iscience/pdf/S2589-0042(22)00297-8.pdf