+86-21-51987688
首页 > 行业动态 > ​【TpTFMB】三氟甲基功能化二维共价有机框架用于高效分离异构体
​【TpTFMB】三氟甲基功能化二维共价有机框架用于高效分离异构体
摘要:
江南大学严秀平老师等报道的本篇文章(ACS Appl. Mater. Interfaces 2023, 15, 27, 32926–32934)中报道了一种三氟甲基功能化的二维共价有机框架(TpTFMB),用于高效分离异构体。异构体因其相似的物理化学性质而难以分离,这在环境科学、化学工业和生命科学中具有重要意义。作者通过在TpTFMB中引入羟基和三氟甲基功能基团,增强了氢键、偶极相互作用和立体效应,从而实现了对多种异构体(包括乙苯、二甲苯、氯甲苯、碳链异构体和顺反异构体)的高分辨率分离。该研究为设计用于异构体分离的二维共价有机框架提供了新策略。
 
研究背景:
1. 异构体分离的挑战:异构体因其相似的物理化学性质而难以分离,传统的分离方法如精馏和结晶存在高能耗等问题。气相色谱(GC)因其高灵敏度和分离能力而备受关注,但开发新型固定相材料是提升分离效率的关键。
2. 共价有机框架(COFs)的应用:COFs因其高稳定性、丰富的孔道和大比表面积而被广泛应用于吸附、催化和分离等领域。然而,目前用于色谱分离的COFs功能基团有限,且后修饰方法可能导致功能基团分布不均匀。
3. 本文创新:作者通过合理选择配体,引入三氟甲基和羟基功能基团,设计了一种新型二维COF(TpTFMB),并将其用于气相色谱固定相,实现了对多种异构体的高效分离。
 
实验部分:
1. TpTFMB的合成:
o 将Tp(5.3 mg)和TFMB(12 mg)加入到含有n-BuOH/o-DCB(1:1, v/v)的Schlenk烧瓶中,加入300 μL 6 mol L⁻¹ HAc作为催化剂。
o 混合物超声处理后,经过三次冷冻脱气,在120°C下反应72小时。
o 反应产物用THF洗涤,干燥后得到黄色粉末,产率为65%。
2. TpTFMB键合毛细管柱的制备:
o 将氨基功能化的毛细管柱用Tp和TFMB的ACN溶液填充,并在120°C下反应5小时。
o 用EtOH冲洗后,再注入n-BuOH/o-DCB和HAc的混合溶液,在120°C下反应72小时。
o 最终用EtOH冲洗并干燥,得到TpTFMB键合毛细管柱。
3. 其他COFs的合成与键合柱制备:
o 合成了TbTFMB、TpBD和TpPa-CF3等COFs,并分别制备了键合毛细管柱,用于对比研究。
o 合成方法与TpTFMB类似,但配体和反应条件有所不同。
 
分析测试:
1. X射线衍射(XRD):
o TpTFMB、TbTFMB和TpPa-CF3的XRD图谱显示出特征衍射峰,表明形成了有序的晶体结构。
o TpTFMB的比表面积为964 m² g⁻¹,孔径为15.5 Å;TpPa-CF3的比表面积为1306 m² g⁻¹,孔径为14.5 Å。
2.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(FTIR):
o TpTFMB的FTIR谱图中,C=O和C=C的特征吸收峰表明成功合成了酮形式的COF。
o TpBD和TpPa-CF3的谱图也显示出相应的特征峰,证实了其结构。
3. 氮气吸附-脱附实验:
o TpTFMB的比表面积为964 m² g⁻¹,孔容为0.555 cm³ g⁻¹。
o TpPa-CF3的比表面积为1306 m² g⁻¹,孔容为0.702 cm³ g⁻¹。
4. 热重分析(TGA):
o TpTFMB在400°C以下表现出良好的热稳定性,适合用作气相色谱固定相。
5. 扫描电子显微镜(SEM):
o TpTFMB、TpBD、TpPa-CF3和TbTFMB的SEM图像显示了其不同的形貌特征,表明成功制备了相应的COFs。
 
总结:
本文成功设计并制备了三氟甲基功能化的二维共价有机框架TpTFMB,并将其应用于气相色谱固定相,实现了对多种异构体的高效分离。TpTFMB通过引入羟基和三氟甲基功能基团,显著增强了氢键、偶极相互作用和立体效应,从而提高了分离性能。该研究为设计用于异构体分离的二维COFs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。
 


展望:
1. 功能基团的进一步优化:未来可以探索更多功能基团的引入,以进一步提高COFs的分离性能。
2. 大规模制备与应用:研究如何实现TpTFMB的大规模制备,并探索其在工业色谱分离中的应用。
3. 与其他技术的结合:将TpTFMB与其他分离技术(如液相色谱)结合,拓展其应用范围。
 
Trifluoromethyl-Functionalized 2D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 for High-Resolution Separation of Isomers
文章作者:Tian-Tian Ma, Cheng Yang, Hai-Long Qian, Piming Ma, Tianxi Liu, Xiu-Ping Yan
DOI:10.1021/acsami.3c05369
文章链接:https://pubs.acs.org/doi/10.1021/acsami.3c05369


本文为科研用户原创分享上传用于学术宣传交流,具体内容请查阅上述论文,如有错误、侵权等请联系修改、删除。未经允许第三方不得复制转载。